楊金本
手拉坯茶壺、般若心經茶壺、大悲咒茶壺、茶罐、天目茶碗 (建盞、天目盞)、水方、香爐
簡歷
1969 生於台灣台北市
1993 成立個人工作室
1995 獲選台北市戶外藝術家 陶塑類
1999 國立國父紀念館茶具展
2000 美國國際歐頓陶藝巡迴展
2002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百壺呈祥邀請展
2004 第2屆臺灣陶瓷金質獎 佳作
2016 第6屆臺灣國際金壺獎 評審推薦獎
2017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個人展楊金本老師從15歲開始學習陶藝,A型血型的完美主義特質,從仿古瓷器中學習嚴謹作風,每件作品線條美感吹毛求疵,對日後各階段產生深遠的影響。
自1993年成立工作室以來,一直專注於拋光茶壺的研究與創作。不使用漿釉,對器物造型的追求更是一貫的堅持。楊金本老師秉持一個理念,「為茶做壺,非為壺而做壺」,因為喝茶這件事,茶是主角,而壺是配角。以茶為中心來製作壺,才是創作者應該思索的方向,而非一味著重外在表現,忽略了茶與壺之間該有的契合。抱持這樣的理念,楊金本老師對茶壺的泥料、器形及實用性都非常講究。
古典優美的器形與蒼勁的刻字,自然散發難得的茶壺韻味
心經或是大悲咒的刻字作品,稀有的手工茶壺
好的陶器,不止於典雅線條的追求和掌握,更著眼於胎土的探究。沒有漿釉修飾,拋光胎土往往呈現乾澀無光、缺乏魅力,經歷不斷地失敗與嘗試,發現原料和溫度的因素,可以改善表面乾澀無光的缺點,而且又能做出非漿釉敷抹的表面,不會過於光亮而缺少深度。雖然利用原料特性和溫度控制的方法能夠改善,卻無可避免地會增加成品失敗的風險,不過,每當成品出窯時,看到作品呈現出軟玉般透著凝脂光澤,溫潤細緻,散發雋永古樸的質感,一切的努力對楊金本老師來說都是值得的。也正是這樣的自我要求,楊金本老師的茶壺,那種給人溫潤古樸的質感與光澤,是市面上少有的作品。
梨行造形的素面壺,細緻溫柔、流露古樸的自然光澤
很多年前,楊金本老師意外接觸到油滴天目茶碗(中國大陸稱建盞),被其變幻莫測、深邃卻含豐富光彩的釉色吸引,誘發喜愛接受挑戰的創作意念,更在心裡默默期許,要燒製出更富色彩層次的釉色。2015年時,各方面條件齊備,這份長時間縈繞心中的創作力得以發揮。「傳統的油滴器形已不能滿足,必須要再挑戰、再精進。」這段楊金本老師的談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楊金本老師在2017年鶯歌陶瓷博物館的會場中,展出鏤空高足油滴茶盞系列作品。
曜變天目-黃穗紋彩鏤空高足杯盞
曜變天目-繡彩青黃鏤足淺盞碗
2017年的鶯歌展覽包含兩大部分:「拋光器系列」、「曜變天目系列」。「拋光器系列」以茶壺為主,可一探楊老師製壺二十多年來,累積扎實的底藴,不論在胎泥與器形都值得細細品味,在古典與創新的平衡中拿捏得當。另一部份「曜變天目系列」則可細分壺、茶碗、茶倉和鏤空高足茶碗。鏤空高足茶碗尤其是2017年展覽的重點,每只鏤空高足油滴盞,結合泥料的配製、拋光、透雕及釉藥等技巧,是藝術創作生涯的新里程碑。搭配曜變釉,同時包含著「顯性」與「隱性」色彩呈現。乍看內斂雅韻,隱藏著自身的色彩,當茶湯沖入茶碗,水與光相互作用,色彩層次立刻在眼前變換展開。造型上加入新的創意,以加高的圈足托高碗身,使得更容易欣賞釉色在高溫流墜的表現,圈足上的唐草透雕紋飾,又降低曜變釉凝厚的視覺重量感,像是花萼撐起絢麗的茶碗,絢麗地綻放在茶席中。
黃穗紋彩天目茶倉
藍光銀斑天目杯
段泥、墨青泥般若心經大悲咒水方
楊金本老師的作品在大陸、台灣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楊金本老師希望可以盡一己之力,有機會向其他世界地區推廣台灣的手拉坯工藝,展現台灣壺藝的深度與內涵。近年嘗試的天目釉做法,以及對泥料深度的研究與準備,未來楊金本老師不斷推出新的創作,應該是可以期待的。
丘子立
手拉坯茶壺、茶杯
簡歷
1959 出生
1985 從事宜興壺買賣
1991 成立個人工作室
1994 入選當代陶壺創作巡迴展
1995 蓮花茶事陶壺展
1995 八佰伴百貨陶壺聯展
1996 台灣本土老中青陶藝名家聯展
1996 台灣現代陶壺聯展入選
1997 八佰伴百貨陶壺創作展
1997 陶林悅舍壺藝展
1997 蓮花茶事陶壺茶藝聯展
2008 第一屆金壺獎設計競賽展入選
2009 第二屆金壺獎設計競賽展入選佳作2012 第四屆金壺獎設計競賽展入選
在工作室聚精會神修坯的丘子立老師,每個動作都是長年累積的工藝。
我愛壺所以我做壺,壺有百相,但我只做自己喜歡的壺。沒有壓力,只要喜歡就是好壺.....
丘子立老師進入陶藝領域的故事,明顯與其他陶藝家不同。民國70、80年代,丘老師做茶葉生意,開茶莊時泡茶與客人互動,對茶壺逐漸瞭解。當時好壺多來自大陸宜興,由於兩岸關係還處於緊張階段,大陸壺的來源不穩,丘老師對於客人要買的壺,常常下了訂單卻拿不到貨,感到相當的困擾。
這樣的困擾,竟然讓丘老師燃起自己做壺的想法,丘老師當時找了一位老師學陶。在上了三次課,大致了解手拉坯的基礎後,便自己買了一台轆轤,每天苦練拉坯。摸索一陣子後,拉坯的工作能夠輕鬆上手,藉由之前賣壺經驗中累積的知識和對壺的了解,丘老師從一開始中規中矩的壺形到後來做出了自己的特殊造型-葫蘆和竹節壺,成為丘老師作品中主要的項目,相對於傳統茶壺,造型上有不同的韻味。
丘老師為自己的葫蘆造形茶壺,取名蒲蘆,歲月的歷練加上創作的企圖,讓丘老師的蒲蘆壺圓潤成熟。在側手把壺的市場,很多人對丘老師的壺相當欣賞,往往一出窯就被收藏家和經銷商帶走,是一只很特殊和受到市場歡迎的茶壺。葫蘆造形的蒲蘆,圓潤的外型,非常受到歡迎
竹節壺是丘老師另一個受到歡迎的作品,取竹壺的諧音祝福為竹節壺系列取名。同樣是拉坯的做法, 丘老師在壺身、手把、鈕上做出竹節和竹片的質感,加上和竹子相同的顏色,拿竹節壺泡茶,感覺好像就是用竹子做成的茶壺來泡茶,別有一番風味。
從觀察竹子而產生靈感的竹節壺,有祝福之意,圖為建國百年竹節壺,由當代陶藝茶壺博物館典藏
迷你壺是丘老師另一個擅長的作品,一般來說小容量的茶壺,工藝上除了要熟練外,在製做上更需要小心翼翼,很多收藏家或粉領族對這樣的迷你壺很有興趣。
迷你壺做為觀賞收藏或是品茗好茶都是很理想的
和很多陶藝家不同,丘老師一直執著於土礦的原色變化,茶壺的圓潤光澤來自溫度與氧化還原過程的技巧掌握,加上台灣本土的土礦,拉坯之前的練土就進行陶土比例的調整,讀化工出身的丘老師,對於土裡的礦物質與金屬成份相當注重,雖然都是微量成份,比例上的微調,常常能產生令人驚艷的結果。再配合壺把、鈕等細節的變化,讓丘老師的每一只壺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
進窯待燒的半成品
阿銘師
手拉坯茶壺
簡歷
1995 成立銘坤壺藝工作室
1996 參加第四屆全省手工藝競賽入選展出
1997 作品於鶯歌陶瓷博物館第一期工程落成入選展出
1997 應第一銀行舉辦陶瓷週展出
1998 作品代表台灣參加南非APSA所舉辦之國際雙年大展入選展出
2000 全省第八屆全省手工藝競賽入選展出
2000 參加南非APSA國際雙年大展,再次榮獲入選展出
2001 應邀參加鶯歌陶瓷嘉年華會博物館舉辦"百壺呈祥"表演及展出
2001 應邀"聯合報"及"中央日報"專訪
2005 應邀參加新光三越舉辦陶瓷大展"窯火千年"表演及展出
2012 大愛電視新聞台"台灣真情臉譜"專訪報導
2012 大愛電視台"匠心獨運百工圖"單元,個人專訪報導
陶藝工藝師阿銘師(本名曾政銘)是鶯歌國寶級手拉坏大師阿萬師(本名曾財萬)的姪子,阿萬師傳承了手拉坏的傳統技藝,在阿銘師的作品上也看到了阿萬師的影子。
阿銘師1965年初生於製陶世家,自幼習陶,1995成立工作室。為了追求茶壺品質,曾花7年時間,足跡遍及台灣很多山區,尋找適合的陶土。很多時候山裡面找回來的土,不是雜質太多或是燒製溫度不夠,都不能夠使用。也試著找尋高山上的土質來測試,土胎培養7 年以上,只為堅持製做心目中好品質的茶壺。
作品以傳統壺形為主,阿銘師每件作品均為純手工製作,由於堅持原礦土製作,土胎未燒製前,呈現土黃色,經過高溫窯燒後變成朱泥色,泡茶時會有提升茶湯、口感等的優點。
阿銘師壺身、壺蓋手拉坯示範介紹
YouTube 影片
YOUKU 視頻
阿銘師觀察到父母親在製陶造形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便希望自己能夠做不同的茶壺,除了讓自己的茶壺泡茶水質口感更好以外,也追求器形美感,讓人有意願收藏。曾經看到天上滿天的星星,給了阿銘師一個念頭,為什麼不把星星結合在茶壺上,這樣的靈感雖好,製作一顆顆白色粒子滿天星茶壺卻相當不容易,做得不好白色顆粒不容易呈現,或是容易造成龜裂,因此從材料準備到不同的工序,都要非常的謹慎。將滿天星茶壺放在手上審視,從優雅的器形到極為細緻觸感的表面處理,足足令人愛不釋手。
器形古典優美的滿天星茶壺。
小顆粒的滿天星潘壺。
和其他的陶藝創作者一樣,阿銘師在工作上難免也會遇到挫折和瓶頸,此時阿銘師通常會到山上走走,從接觸大自然讓自己平靜地思考失敗的原因和如何來突破瓶頸,藉由這樣的方法,阿銘師不斷地尋求創新的想法,讓自己的陶藝技術能夠持續精進。
吳振達
手拉坯茶壺
簡歷
1970 生於鶯歌,世代皆做陶,父親吳國龍為製壺界名人
1986 深得父親真傳,開始製壺生涯
1996 成立逸陶工作坊,潛心研究製作茶壺
2003 國父紀念館之「陶壺傳藝-吳國龍、振達、振成父子名壺展」
2005 鶯歌鎮名家手拉坯壺及茶具特展
2006 總統府及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之「茶顏觀色-茶具工藝特展」
2006 行政院藝廊「茶言茶趣-茶具工藝展」
吳振達老師的父親吳國龍畢生投入製壺工藝,在鶯歌做陶超過半世紀,以薄透均勻的手拉坯見長,所製作的薄胎壺色澤飽滿,拿在手中十分輕巧,展現高度的傳統技藝之美,與國寶級手拉坯茶壺大師曾財萬齊名。吳振達老師傳承父親對於製「壺」的愛好,認為一把好壺必須具備純熟工藝、實用價值與平衡美學三大特質,在傳統形式中不忘加入創新技法,創作出實用與賞玩性質兼備的茶器。
即使在傳統工藝中尋找創新,吳振達老師從不忘父親的言教身教。他回憶,在學習製壺的過程中,父親經常提醒他,製壺時切記勿心浮氣躁,心境的起伏將直接影響手捏胚土的力道,薄胎壺非常輕薄,如果力道沒有拿捏好,製壺過程將功虧一簣。 心要定、心要靜、心要安是父親時常掛在嘴邊的叮囑,年輕時的吳振達老師雖聽進了這段話,卻在多年以後,才能真正領會父親對於製「壺」的想法,展現的是一種面對人生的態度,吳老師以上述心境製作出的茶壺,自然也能在作品中傳遞這份「安定靜」的精神。
吳老師不僅學習父親製壺的工藝,為了控制胎土成分、粗細、和較高的燒結溫度,讓泡出來的茶更好喝,承襲父親從配土到養土,都自己來做。即便是製壺前生泥的淘練、拼配、備製等工作,都存著製壺人經驗的心血結晶,雖然無可避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與心力,為了確保作品一致性的品質,吳老師始終堅持這樣的做法,只為做心中的一把好壺。
山區辛苦找來的原礦岩料
日曬雨淋風化後的生泥
土石按比例和水研磨攪拌、過篩、打勻,再去水做成土餅
做好的土餅用塑膠袋包裝存放一段時間才能使用,稱為養土
吳振達老師的茶壺款式多樣且各有特色,除了在台灣受到歡迎外,在日本銷售超過15年,中國大陸市場也有知名度。除了傳統茶壺外,以下是部分特殊款式的介紹:
春天之壺 (春の急須)
春天時趁各種樹木正綠意盎然的時候,蒐集合適的樹種葉片,將葉子的紋理葉脈,拓印在坯土上,燒製成帶有葉脈紋理的茶壺。由於春天的葉片長得最好,每年只在春天製作春天壺,一年只做一次限量的春天壺,錯過了就要再等一年。
緞泥壺
淺色的緞泥壺受到日本人的喜愛,一直是吳老師過去多年來外銷日本的主要款式。
薄胎壺
承襲父親的薄胎工藝,吳老師的薄胎壺一樣輕巧,非常讓人驚艷。
原土紫砂壺
為了消費者方便養壺,一般的手拉坏壺都會上化妝土,吳振達老師的原土紫砂茶壺,表面做工細緻,沒有使用化妝土修飾,忠實的原始土胎呈現,受到喜歡低調古樸質感的愛壺人士青睞。
冰煙紫砂壺
使用冰煙紫砂茶壺泡茶時,從茶壺上方淋下開水於壺蓋、壺身,可以看到水蒸氣裊裊上升,提供喝茶以外的一種欣賞與樂趣。
吳振達老師冰煙紫砂壺影片
絞泥壺
把緞泥和朱泥兩種不同顏色的坯土技巧地混合,做成雙色的絞泥壺,每一只的混合效果和圖案會呈現截然不同的感覺,都是唯一的作品。
平常除了茶壺的製作,吳振達老師和太太林淑華也善於安排戶外活動,讓工作與休閒之間取得平衡,藉由與大自然的接觸,尋求陶藝工作上新的靈感。
吳偉丞
手拉坯茶壺、茶倉、茶海、茶碗、茶杯
簡歷
1976 生於台中縣 烏日鄉
1994 明道中學美工科畢業
1999 國立台中商專商業設計科畢業
展覽
2002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個展
2004 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個展
2006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個展
2008 藝器、造藝 台灣當代陶藝展 北京中國美術館、陶瓷與異質媒材特展 陶博館
2010 台灣陶瓷金質獎邀請展 陶博館
2012 台灣陶瓷金質獎邀請展 陶博館
2014 大器非凡 容器、藝術、跨界特展 陶博館
2015 韓國2015京畿世界陶瓷雙年展 本色共感:東亞傳統陶藝邀請展 京畿陶瓷博物館、台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高雄藝術博覽會
獲獎
1998 第三屆大墩美展美術工藝部優選
1999 台北陶藝獎 創作組佳作
2000 第六屆台灣金陶獎入選、中華民國國際陶藝雙年展入選
2001 台北陶藝獎入選、南投陶藝獎 優選
2002 台灣陶瓷金質獎優選
2003 大韓民國世界陶瓷展入選
2004 南瀛美展入選、玉山陶藝獎優選、大墩美展工藝類優選、台灣陶瓷金質獎入選
2005 台北陶藝獎入選、大墩美展工藝類優選、國家工藝獎入選
2006 台灣陶瓷金質獎單品銀獎
2007 台灣陶瓷金質獎套組銀獎、台灣陶瓷金質獎單品銀獎
靦腆、話少,是吳偉丞老師給人的第一印象。安靜的他,與人交談的同時,腦海裡常浮現很多畫面取代了言語的表達,深思熟慮的他,裁剪當下所感受到最美好的感覺,細膩地將它拼裝、組織成屬於自己心中最佳的影像。
吳老師的作品有種無法言喻的冷靜和凌厲,讓人感受到他依照自己的想法和創意,內化在作品上的構思和意境,呈現一種完全不受拘束的自我。按照平時對美的事物觀察,將來自大地的靈感,轉化到自己的作品上,希望自己的作品就像大自然一樣渾然天成,融合自然的哲學、美學以及現代的環保意識。重視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的宇宙觀,內化至藝術的生命中,進而開拓創作的視野和內涵,淬鍊出現代獨特性的藝術創作。
創作方向主要是實用陶藝,包含茶具、花器、餐具等生活常見的器物,拉坏為主要成型的方式,偶爾也用陶板,並以瓦斯窯來表現燻燒的效果。加上不斷揣摩日本陶藝雜誌上所介紹的技法,以及學生時期對素描、水彩、水墨、書法、篆刻、攝影、木工等的學習,奠定了深厚紮實的基礎,讓他的作品獨樹一格。
為了實現自己的藝術理念,在燒製方法上,反覆實驗和嘗試不同的表現方式,最後選擇了瓦斯窯加上燻燒的方式,讓坯體在高溫燒結不滲水,並呈現燻燒的古韻意趣。他用木材或木炭做為燻燒燃料,精密計算土胎的成分、排窯方式、和燒成型態的控制,將燻燒效果發揮到極致,成為個人獨特的風格。在作品之中,表面或平滑或粗糙的質感肌理和顏色的變化,是瓦斯窯裡烈火的痕跡,不僅古樸自然,更有一股青春活力流貫其中。搭配黃、橘、白、黑、灰色等色彩的運用,讓他的作品呈現冷豔又充滿生命力。
吳偉丞老師對非洲的和亞洲的原始藝術十分著迷,他喜歡它們的率真和勁道,經常觀察亞洲的原始陶器、青銅器與鐵器的型態和纹理。他認為最耐人尋味的美,莫過於是一種無需過多修飾的簡單造形。另外,對於當代建築的欣賞和熱愛,也被運用到了作品之中,吳偉丞老師是一個對各式面貌都感興趣的陶土建築師,在其作品中,現代建築是重要的元素之一,各部份或簡化,或誇張,或重組,把自己的想像與形式融為一體,創造一種新的美感。觀察這個世界及一切美妙事物,將其打散、剪裁、加工重組成一件件作品,來表現美感與創意。加上對某些機械與工業元素著迷,那些舊的、銹的工業品,讓他感受到一種特別的美感。有時依循著生活實用的法則,放下慣性的常態,單純玩味著視覺感受上的線條,來構築各種的可能性和追求視覺的感動。
看過吳偉丞老師的作品,可以從其創作的生活器物中,感受到東方美學的融入,並受到日本民藝風格影響,用人性化方式塑造的器形,簡單、質樸和親近人心的美感,自然發散出深厚的情感和創造生活之美的渴望。
蔡明旭
天目茶碗(建盞、天目盞)、青瓷杯
蔡明旭老師對宋代的天目茶碗(中國大陸稱建盞)情有獨鍾,多年來傾心鑽研天目茶碗的燒製,經過難以計算次數的實驗,創作了完全屬於自己風格的藍紫綠曜光天目茶碗。這種天目茶碗,除了一般的燈光下,自然呈現耀眼的藍、紫、綠顏色,在手電筒的照射下,可以看到更多的細節和轉換的顏色,是一款非常有個人特色的天目茶碗。
獨樹一格的藍紫綠曜光天目茶碗
當初在蔡老師在自己的facebook 放上這款天目茶碗的圖片後,立即吸引了來自各大洲各國的陶藝家的眼光,即使是不善英文者,用自己的母語例如西班牙語或是阿拉伯語,紛紛要求加好友。一件作品,能夠引起世界上那麼多國家陶藝家的注意和欣賞,應該有其獨到之處。
除了天目茶碗外,蔡明旭也有天目杯作品,其個人在釉藥、燒製等方法不斷地研究與實驗,目前有酒紅玫瑰金杯、內斂沈穩的黑色銀絲漿釉杯和非常亮眼的銀絲兔豪杯和,未來還會持續推出其他不同的作品。
稀有的酒紅玫瑰金天目杯,呈現脫俗不凡的高雅華麗
閃亮的銀絲兔豪杯,茶湯在裡面時,茶碗看起來更晶瑩剔透
內斂沈穩的黑色銀絲漿釉杯,相當受到茶道人士的喜愛
蔡明旭的霧面溫潤天青色青瓷
蔡明旭的亮面光澤天青色青瓷
白勝宇
手拉坯茶壺、茶海、茶罐、壺承、茶荷、水方、茶杯、杯托、花器
簡歷
1988 出生
2012 工藝研究中心陶工坊結業
2015 勤美誠品聯展
2015 當代陶藝茶具聯展
2016 工藝研究中心地方館聯展
2016 秋山堂個展
2016 金壺獎入選
2016 陶博館國際茶席美學設計大賽入選
2017 秋山堂個展
年輕帥氣的白勝宇老師,人稱大白,不時流露炙熱的衝勁和創意,從習茶到做陶,讓自己的茶器作品和茶做了很好的結合。
白勝宇老師非常年輕,在學茶的過程中,了解了茶道中茶與茶器的緊密關係,便毅然決然投入陶藝的學習與製做。雖然陶藝生涯不過幾年,人稱大白的白老師,靠著年輕人的衝勁和創意,藉由自己的作品,不斷與茶道老師們交流互動。從茶道前輩的回饋中,幫助自己改善作品外,也提供自己未來更多發揮和創作的空間。這樣一路走來,白老師發展出不同系列的作品,包含了茶壺、茶海、壺承、飲杯、杯托、水方、配件等,讓喜愛茶道人士有了更多不同的選擇。看到白老師的作品,不難理解那些都是他對茶道體驗後展開的美景。以簡單的線條作為造型的主軸,便於泡茶者搭配在自己的茶席之中。簡單的線條、簡約的造形、加上淡淡優雅的色彩,使人不禁會細細地欣賞和品味他的作品。在泡茶和使用茶具的當下,不難感受出作者嘗試在茶和茶器之間,建立一種謐靜和諧的關係,讓品味好茶與欣賞美的茶器,做了一個清新又平衡的搭配。2016年金壺獎入選茶壺作品
其他茶壺作品:
揉新與踏古系列茶席表演影片:
揉新系列
踏古系列
茶海作品:
大古鐵器
SGS 檢驗通過不含重金屬的鑄鐵壺
大古鐵器是全球最大的水上摩托車螺旋槳製造商SOLAS科技公司創辦人林允進所設立的,SOLAS 目前在全球的水上摩托車螺旋槳市場,擁有100%市佔率的,其快艇螺旋槳的全球的市佔率也高達40%,螺旋槳產品的技術和效能,有非常獨到之處。
林允進為夢想進入造船業,為愛創造大古鐵器
林允進所研發的脫臘鑄造法
幾年前,源自對太太的愛,林允進創立了大古鐵器。太太蔡秋琦因牙齒問題就醫時,牙醫師建議她不妨多食用以鐵器烹煮的食飲,對健康會有助益。為此、林允進開始在日本尋找鐵鑄的壺和鍋,但是發現由於古老技術的失傳,在日本找到的鐵製壺、鍋器,採用砂模鑄造有日久容易裂縫的風險,有些內部有黑色塗層,對能否做到無毒存疑。為了讓太太有安全的鐵壺、鐵鍋可用、林允進利用公司現有的設備研發出用精煉過的潔淨陶瓷製模,以不同於傳統鑄鐵壺鍋製造方式的脫蠟法鑄造鐵壺和鐵鍋。「用這種做法就如同做人工關節及飛機葉片一樣,灌出來的壺沒有氣孔、比較不易生鏽。成型後,外面上生漆防鏽,壺內堅持不上漆,鍋內以亞麻仁油多次塗層,做出不很重、安全又耐用的鐵食器。」 林允進這樣說。
日本人喜愛的「樸茂」壺
內部未上塗層的鑄鐵壺在烹煮茶水的過程中,會慢慢釋放亞鐵離子(Fe2+),容易被人體吸收 ,一般食物中的鐵為三價鐵(Fe3+),尚需經酵素轉化為(Fe2+)才能被腸道吸收。在日本長壽村中,因仍保留使用鐵器的習慣,多數人瑞並沒有缺乏鐵質以及貧血的狀況。人的體內約有4-5g的鐵成分,其中65%的鐵以紅血球中的血色素形式存在,鐵原子可和一個氧分子結合,藉以輸送氧氣,紅血球因為沒有細胞核所以無法自行複製,且鐵會從排泄物及皮膚細胞流失,男人平均每天流失0.001克的鐵,女人因有月經平均每天流失0.002克的鐵,使用鑄鐵壺鍋,可以幫助身體對鐵的吸收。
南瓜造形的「金玉滿堂」壺
取事事如意諧音的「柿柿如意」壺
除了自創的脫蠟鑄造方法,林允進為了保障鑄鐵食器的質料純淨而遍尋材料,最終選定巴西上好沒有污染的鐵礦,製造大古鐵器,來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林允進說:「大古鐵器的宗旨是在分享愛,愛自己,就從照顧自己的食飲開始。我知道自己生產的是目前全世界最好的鐵壺和鐵鍋。但我相信只要執守利益衆生的本懷,佛會持續地給我指引。」由於這份對品質要求的執著,大古鐵器不但依照德國和歐盟的相關標準,通過國際SGS檢測,產品中檢驗不出任何包括鉛、鎘、鉻、鎳、銅、錳、鈷、鋁等的重金屬或是有害人體的物質,也於2016年榮獲台灣精品獎。
SGS 測試報告 P1
SGS 測試報告 P2
SGS 測試報告 P3
大古鐵器鑄鐵壺介紹
從愛妻的心出發,利用自己擅長的技術,林允進的大古鐵器,做出了煮水甘甜、健康又安全的食器。另外,大古鐵器希望彰顯台灣的文化與特色,因此以發揚民族文化為主軸,與在地藝術家邱錦緞老師合作,以其藤造工藝為大古鐵壺增添風采,竹編手感溫潤舒適,展現台灣獨有的藝術之美。
大古鐵器鑄鐵壺造形的紙鎮,有傳統鑄鐵壺的黑色,也有彩色系列。除了紙鎮功能外,也是可愛的裝飾品,深受日本觀光客喜愛
配件
茶海、茶罐、茶杯、計時沙漏、茶盤、茶托
除了台灣手拉坯手工茶壺、鑄鐵壺等泡茶煮水的的茶具外,freshtaiwan 也有其他的實用的茶具配件,提供喜歡茶道的人士不同的需求和選擇。
茶海
避免茶壺中的茶葉浸泡太久變得苦澀,泡茶的人往往都會備有茶海(又稱公道杯、茶盅),將泡好的茶先倒入茶海中,賓客若是還未喝完茶杯內的茶湯,茶海是暫時放置泡好茶湯的一個好工具。茶海有另外一個功能,泡茶者可以透過茶海,綜合上下不同次沖泡的茶,混合出味道更適宜的茶湯。
不論是傳統的白瓷或非常有特色的現代風茶海,freshtaiwan 都有這項方便的泡茶道具,歡迎來店參觀。
茶杯
從各式天目杯、青瓷杯、豹紋杯、現代風杯、天燈杯到經典的白瓷茶杯,我們非常精心的為消費者挑選準備了多樣特色和質感兼具的茶杯。
天青色青瓷杯
兔毫天目杯
志野迷你杯
豹紋飲杯
青瓷寫意手工茶杯
綠瓷寫意手工茶杯
計時沙漏
常常忘了沖泡時間?泡了太久,造成茶湯苦澀?電子計時器雖然方便,還是需要設定,往往時間到了提醒的鈴響也是擾人。freshtaiwan 的竹製沙漏計時器,有一分鐘和三分鐘兩種版本,泡茶時只需偶爾看一下,家人朋友泡茶聊天,可以開懷暢談,安靜無聲不擾人,是一個相當實用的小工具。
安靜無聲的高質感竹製計時器
茶盤
泡功夫茶的過程中,難免溢出水或茶湯到桌面,為了保持桌面的清潔,茶盤是一種很好的器具選擇。將茶壺、茶海、茶杯、等茶具放置在茶盤上,溢出了水直接流入茶盤底層,一切井然有序,享受泡茶的樂趣。台灣的竹製茶盤輕巧、做工精細質感佳,不容易因為碰撞而損壞茶具,可以賞玩又能展現個人泡茶的風格。台灣生產的高品質茶盤
茶托
泡茶者利用大茶托將茶杯遞給客人,不但方便也衛生。竹製茶托隔熱效果好,又精緻美觀,在客人眾多又於遠端時,是一個高尚方便的遞茶工具。
實用的台灣高品質大茶托
銅倉號
會呼吸的手工銅茶罐、純鈦茶罐(茶倉、茶筒)
奈米銀高科技加持
銅倉號的茶罐非常有創意,在蓋子的中央有一個會呼吸的專利奈米銀釦。專利奈米銀釦內,被放入了奈米銀纖維和高防潮性的特殊材料。銀因為具有抑菌的效果,在過去100多年的歷史中,很多健康與安全考量的應用,都會使用到銀。相對於銀,奈米銀微粒和空氣接觸的面積更多,大大增加了抑菌的效果。另外一個特殊防潮材料,可以讓空氣通過卻會大量阻斷水氣通過,提供非常好的防潮和防黴功能。因為抑菌、防潮和防霉功用,使茶罐有很好的儲存環境,非常適合存放茶葉、咖啡豆、堅果、香草等食品,甚至是乾燥藥材的保存。
具有抑菌、防潮、防黴功能的高科技專利奈米銀釦
茶罐主要由兩層材料構成,內面是鍍錫紅銅或黃銅,外層是紅銅或黃銅。這種雙層材料結構,再搭配會呼吸的奈米銀釦,讓這款手工銅製茶罐跟市面上的產品不同,成為儲存乾燥食品的理想產品。利用這些小茶罐攜帶茶葉,不論是外出、出差、旅遊,品味好茶成為一件隨時隨地可以做的事。不僅是愛茶人的好茶具,也是送禮餽贈非常理想的禮品。
優良的金工技術
劉國馨先生承襲家族於1950年開始的金工製做傳統,生產銅倉號手工金屬茶罐多年。製做這樣的茶罐需要非常複雜的技術和流程,從材料剪裁到研磨、壓製、焊接等,經過130道以上的工序,才能完成氣密性佳又有質感的產品。除此,工匠的藝術素養,也是做出有欣賞價值茶罐的必要條件,這些都是讓銅倉號茶罐與眾不同的原因。由左至右依次為一兩搥目茶罐、二兩素面茶罐、二兩搥目茶罐
新品紅銅二兩茶罐和經過歲月的二兩紅銅搥目茶罐
全套配件包含手工茶匙、攜帶布包和木製包裝禮盒
歲月增加美感
銅製金屬茶罐還有一個讓人喜愛的特點,經過時間的推移,茶罐變得越來越好看。常常用手輕輕撫摸茶罐外表,銅金屬的顏色會隨時間而變化。主人如何保養對待自己的茶罐,決定茶罐未來顏色的變化,這樣的茶罐,除了能很好地保存食品外,還提供了另一份欣賞的樂趣。
銅茶罐顏色會隨著主人使用保養方式和時間不斷變化
2018年銅倉號推出世界第一個手工純鈦茶罐
鈦金屬顏色特殊,具有材質堅硬、耐高溫、重量輕等特性,是航太工業中重要的材料。茶罐上使用純鈦金屬,應該是世界第一個手工茶罐的應用。
用純鈦金屬做手工茶罐,需要特殊的鈦金屬焊接設備和精良的焊接技術,才能順利製做。銅倉號為了開發純鈦茶罐,經過不斷的評估和試驗,才能率先成功完成這個新產品。
手工純鈦茶罐製做不易,每一只純鈦茶罐都用雷射雕刻打上了製做序號,每個都是世界上唯一的作品
純鈦茶罐重量輕,適合外出使用,加上特殊的金屬色澤,以及銅倉號原本的專利奈米銀抑菌、防潮、防黴功能,讓這個純鈦茶罐,更顯的與眾不同。
純鈦獨特的金屬光澤和輕量的金屬手工茶罐
茶罐隨附的純鈦茶匙附件,讓取茶方便又衛生